市场动态

智能炼钢!攀钢“钢铁大脑”领跑行业

时间:2020-09-17 信息来源:攀钢官网

       前不久,“第二届冶金人工智能论坛”在鞍钢举办。西昌钢钒副总经理周敏在专题报告中,分享攀钢打造“钢铁大脑”,实现在线智能炼钢的故事,得到与会专家关注,认为攀钢“钢铁大脑”落地实践,为人工智能进入传统钢铁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。
      “钢铁大脑”是攀钢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试点项目。2018年5月,攀钢率先在全国钢铁行业引入ET工业大脑,计划用人工智能炼钢,降低生产成本,并启动实施了“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”“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”为代表的“钢铁大脑”项目。
       两年来,攀钢强化顶层设计引领,发挥信息化管理部等职能部门的作用,汇聚西昌钢钒、积微物联、星云智联、阿里云四方力量,将AI、大数据、算法、云计算等新技术和传统钢铁行业深度结合,推动“钢铁大脑”智能模型在云端成功上线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行业首家实现在线智能炼钢
      “钢铁大脑”参数推优,每年炼钢成本降低1700万元
       加料、造渣、出渣……在西昌钢钒炼钢厂,每天都在上演着钢花飞舞、炉火熊熊的场景,由此产生的数据和影像,传送到阿里云端、现场电脑端及手机端。现场工人在工作电脑中输入云端传回的参数,就完成了脱硫工序操作。而在此前,他们只能用计算器手工计算。这就是攀钢“钢铁大脑”在线智能炼钢的一个场景。
      “钢铁大脑”究竟是什么“物种”?西部物联、积微物联副总经理,星云智联总经理陈源表示,通俗地讲,就是为庞大的钢铁躯体装上智能“大脑”,代替人脑指挥生产,通过数据采集、建模和算法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低效率。然而,对于一个跨界合作项目来说,在毫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,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。在“钢铁大脑”团队中,汇聚了数据、算法等新技术专家,也有现场技术人员,但受限于彼此工作的技术壁垒,在基础数据采集时遇到了诸多难题。
      “采集数据不是简单的拷贝,而是把生产端的数据,经过‘清洗’‘重建’,与现场实践经验有机汇集,才能为上层算法提供依据。”积微物联大数据中心工业大数据总监李早立表示,西昌钢钒生产环节中的设备、生产管控等相关数据,都需要经过“清洗”和基础模型建模才能使用。缘于项目负责人的强力推动,在星云智联运维事业部高级项目经理鲜志云,西昌钢钒板材厂副厂长陈俊、炼钢厂副厂长喻林、企管部信息化室主任工程师葛小波等管理人员、技术员、操作工的支持下,积微物联完成了数据采集、搭建提钒转炉炼钢模型,实现大屏可视化、零散报表集成等功能呈现。
       截至目前,“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”项目进展顺利,已搭建了脱硫工序大数据模型,精炼、连铸等10个大数据+机理模型,找到了影响炼钢工艺、物料消耗等关键因子和最优参数。相关数据显示,每生产一吨钢,可节约一公斤以上的钢铁料,加上合金投料成本节省,每年可降低炼钢成本1700万元。
行业首家智能判定板材表面缺陷
      提升检测准确率,上线至今未发生一起表面质量异议
      相比“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”项目,“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”项目落地尤为艰难。因“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”项目历史数据中,夹杂了人工修正判定现象,出现了人工干扰,导致该项目上线测试时,判定结果波动很大,不得不推倒重来。
      人工干扰究竟会带来多大影响呢?项目团队组织质检员,“背靠背”对同一钢卷表面质量缺陷进行判定。经过多次试验后,周敏感叹:“部分质检员判定水平确实很高,但仍有判定结果不稳定、不能持续的问题。部分质检员因对标准的理解差异和经验不足,判定结果波动较大。这种因人而导致的判定差异,正是产生质量异议,造成隐形成本的重要原因。”
       实际上,同样的设备、同样的操作方法,产量、质量等指标却千差万别。说到底,与人的不确定性有关。这是整个钢铁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。在带钢表面质量缺陷检测过程中,现场质检员在较短时间内识别带钢表面质量缺陷,并给出表面等级、主要缺陷和是否合格等判定。长时间、高强度的工作,势必难以保证判定结果稳定性。
      为力求数据准确,很长一段时间,四方联合项目部各成员天天守在现场,收集带钢表面质量的小缺陷、大缺陷、跨界缺陷,寻找质检员判定结果背后的原因,采集质检员判定的最佳方法,把经验转换为数据……
      在反复摸索中,“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”项目于今年2月正式上线,实现了智能辅助人工判钢和全自动判钢工作模式的功能,提升了判定准确率,降低了质检员劳动强度。自上线以来,未发生一起表面质量异议。
持续打造最强“钢铁大脑”
       挖掘数据价值,消除数据孤岛,解决企业痛点
       9月12日,在外出差的西昌钢钒企管部信息化室主任工程师葛小波,千里之外点开手机“钢铁大脑”APP,查看当天西昌钢钒的炼钢实时状况,浏览炼钢关键生产经济指标……
      实现远程监控,是攀钢“钢铁大脑”项目一项成果,曾获评“2019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”。“每一项成果的取得,都是摸着‘石头’过河。很多时候,‘石头’都没有,完全是强撑着游到河对岸。”当项目上线后,大家谈收获、谈感悟。有人开玩笑说,经过一年零六个月日碰头、周研究、月检查的艰苦攻关,周敏收获了两鬓斑白。而周敏却认为,“钢铁大脑”项目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是,看到了数据的价值;看到了积微物联、星云智联兄弟单位在基础数据采集方面的专业能力,合作伙伴阿里云强大的计算、建模、算法能力;看到了西昌钢钒干部职工打破传统思维框架与认知局限,奉献出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,转换成大数据,在“钢铁大脑”中进行复制和传承……
      大数据、算法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在西昌钢钒落地开花,也吸引了同行企业前来取经。“学习大数据的目的是什么?现在有什么数据?如何运用数据实现企业管理目标?”这是周敏对同行的提醒,也是自我激励。他希望投身到人工智能浪潮中,持续挖掘数据价值,消除数据孤岛,实施更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项目。
      作为攀钢“钢铁大脑”项目参与方,积微物联已连续三年入选中国产业互联网百强企业,斩获2019年度钢铁产业互联网领军企业等大奖,发展势头强劲。对此,陈源表示,他们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,与西昌钢钒等兄弟单位和合作伙伴一道,以“钢铁大脑”为起点,助力攀钢打造“钢铁手”“钢铁脚”,解决企业痛点。
      这就是攀钢“钢铁大脑”的故事,一切正在发生,一切未完待续。

 

版权与责任申明:

本网转载其它媒体作品时,其目的在于信息互通,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存在潜在纠纷或触碰相关法律条款,请速联系本网站,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修改,联系电话(021-32513560)。

更多